lot 661
黄显之(1907-1991) 南京近郊
估价(人民币):600,000-700,000
成交价(人民币):908,500
年代:1964年
背签:黄显之 南京近郊 1964年
材质:布面 油画 裱于纤维板
尺寸:45×54.5 cm. 173/4×211/2 in.
来源
现藏者直接得自画家家属
简介
黄显之生于湖南湘潭,1929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学习西画,1931年秋进入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,次年又考入“特别人体素描班”,成为班中罕见的东方面孔,1933年升入油画班,系统学习油画创作,深受印象主义、后印象主义绘画影响。其作品《少女肖像》《卧女》曾参加1934年、1935年法国春季沙龙。
1935年归国之前,黄显之又特地到巴黎北欧画院学画,领受风格多样的油画教学,全面提升艺术素养。1941年黄显之应徐悲鸿、吕斯百邀请,入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素描、油画,韦启美、戴泽等日后中央美术学院骨干教师都出自其门下。1949年,中央大学改名南京大学,黄显之出任艺术系主任。1952年院系调整,南京大学艺术系改为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,黄显之继续担任系主任一职,直至1956年。
1964年,黄显之与陈大羽举办联合画展,彼时黄显之已辞却系主任一职,潜心投入教育工作和艺术创作,并以“白地油画”等形式,积极探究油画民族化问题。此幅《南京近郊》即绘于这一年,是其艺术成熟时期力作。作品描绘了南京清凉山一带农人日落而归的温馨场景,具有典型“印象派”风格。
《南京近郊》构图新颖、布局考究,直立的树与横向的天际线巧妙分割画面,观者视线始于左下角的乡间小径,同路旁田野树丛一道,沿着崎岖的弧度延伸至远方,在粉霞的烘托下诗意盎然。用色多平涂,与水墨敷染异曲同工,特别是画中深浅不一的绿色,层叠交融、精于变化,身着白、青、赤衣衫的归农星星点点散落其间,增几分别样的活力趣味;土黄、青绿冷暖色搭配得当,枝条、草叶点线面组合适宜,这些细节无不彰显着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底。即便画面色彩如此纷繁,黄显之依然随心而绘,笔触细腻轻薄,更平添了清新灵动之感。
黄显之一贯追求意境、讲究画面布局、注重大块色彩之间的联系、追寻表象之后的审美关系。《南京近郊》如一首田园牧歌,在画面表现和意蕴内涵方面达到高度统一,透露着浓郁的自然主义气息,令人心旷神怡。这是画家画技的淋漓展现,更是心性的自然流露。
黄显之《南京近郊》解读
黄载文
黄显之先生(1907-1991),湖南湘潭人。中国著名的油画家、美术教育家。
据回忆,该风景位于南京清凉山附近的一处缓坡地。作画时间应是春夏之交,雨后黄昏之时。画中透着初夏特有的浅浅氤氲之气,湿润清澈的空间中,青草味和着雨后松柏、白杨、泥土散发出的自然清香扑鼻而来,劳作后的人们正穿过茵茵草地,去往家的方向……画家通过独有的油画构成手法和色彩,向观者传递一种祥和温馨的田园式美景。
随着时代进程,这种祥和温馨的田园景象已一去不复返。昔日之地在今时,或是开出了宽阔的城市交通要道、或是高楼林立、或已成为公园绿地,“郊区之地”也早已纳入为南京城的中心区域了。近六十年后的今天,再观此画,但凡对古老而又兴旺的南京城有点儿感怀的人,都会在时光隧道中来回徜徉并为之感动。田园的清新与现代的繁华,在立体的时空中交织,耐人品味。
“追求画面的意境,讲究画面的布局,讲究大块色彩之间的关系,追寻表象之后的审美关系”,是黄显之先生油画艺术的一贯主张和典型特色。
追求画面的意境
这意境必须建立在对描画对象的深刻感受、抓住某种令人感动的情怀之上。这一情怀又必须通过画面具有审美意义的构成给予呈现,即画幅中各个形象的结构、比例、色彩,相互之间位置的呼应安排、巧妙布局等,这就要求画者必须拥有扎实而娴熟的油画表现能力。黄显之先生这种能力源于早年杭州国立艺专、以及巴黎高等美术学院(1931-1935年)留学期间打下的扎实素描、油画基础,这使画家在日后的艺术实践中,拥有再学习和不断出新的根基。
这意境包含“艺术要为着一种生命(生存)的精神”。1929年黄显之先生入国立艺专时,便参加了鲁迅先生倡导的“一八艺社”,接受了“艺术要为大众服务”理念。在今天看来,这个“大众”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你、我、他,这个“大众”应对的是我们这个群体的一种生命(生存)的精神,艺术是要为着这种“生存的精神”服务的。其实,在法国留学期间,不论是在巴黎美院学习,亦或徜徉在各大美术博物馆的探究,还是在北欧现代画院、儒里昂私立画室学习,甚至当时的生活氛围,都给予黄显之先生许多积极、阳光、向善的审美心理熏陶和教益。“任何时候,不论遇到什么,都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”“作画前充分的感受对象,并在作画时始终保持住这种情感,至关重要”“要么不画,要画,必当全身心地投入”成为黄显之先生油画艺术中所孜孜追求“意境”的主旋律。
讲究画面的布局
在黄显之先生看来,画面布局属于素描基本功之一。黄显之先生一贯重视油画中的“素描关系”,一是素描造型中把握特征的能力,概括与细节的相辅相成的表现能力;另一更重要的是研究各个局部关系相互间的比例、位置等构成关系,从而实现“这一幅画”独有的审美构成意境。
《南京近郊》选用了 l 形构成方式,画幅左三分之一处以参天大树划分,右边天空与地面也做了黄金比例的分割处理,起于画幅左下的土路向右上延伸,而后弯向左边的树林,终消失于地平线。弯曲的土路与右边类似三角形的草坡,带着动感的态势而止于左边垂直的、相对静态的树林之后,草坡中带有倾斜动态的点点归家人,和土路一起,将观者视线引向左边树林后的那个“家”。树林、土路、草坡、天空、归家的人,有动有静,最终达成一种有机的、动静结合的、充满生机的平衡画面。
大模样定位后,还有着点睛的细节描绘。来看左边树林,疏密有致的杨树、松柏树林树形特征明显,挺拔而柔韧的亮灰色杨树杆以及上部的分枝,受光、背光,明绿的杨树冠,直出画外,其中树枝与树冠间留下疏密不等的空透,显出杨树的特征。杨树后低矮一些的松柏树,密实的树冠、微妙的疏密排列,很好利用了树之间的大小裂隙和杨树明亮的树干,相互衬托,树冠边缘结构的描画处理既整体又丰富,使树显得生机活泛,非常“耐看”。远处草坡边缘隐隐散落几株略向右斜的树,及一抹契形状的远景,轻轻将画幅左边微重的力,平衡了过来。这一切看似随意的安排,实则充满画家在构图时的巧妙用心和深厚素描功力。
讲究色彩之间的关系
黄显之先生的油画用色,总是能够看到对色彩三要素的娴熟把握,特别是色彩三要素中的明度对比关系,这既是色彩运用中最重要的一环,恰巧也是黄显之先生在油画中强调和运用最多的方面。此幅《南京近郊》中使用了大面积绿色—属于中明调级别的色,来做为画面的主色调。明亮的土路和嫩草地、亮暖灰色的天空、深暗的车辙、草地的边缘阴影以及松林的暗绿、点点深色或白色的人影,成为画幅中明快对比的点缀。
此外画家巧妙运用色彩的互补色关系:杨树树冠的明绿,松柏树冠深沉的绿,在微妙的冷暖变化中的草坡绿,构成了丰富又统一、占有大面积的绿色调主旋律。而亮暖灰色的天空,草坡右边的红衣人,小路的深或暗的土红、土黄色,恰到好处地成为绿色的互补色。让主动的红色成为少数的点缀色,恰恰使这幅画展示出一种温馨的华丽。在这温馨的华丽中,我们能感受到一种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勃勃生机。
追寻表象之后的审美关系
黄显之先生油画艺术的终极目标即在于追寻表象之后的审美关系,这也就不难理解,为什么黄显之先生要那么强调“意境”之说,以及“作画前要深入地感受对象,并将这种感受不断地反扬(反映和发扬)在作画的全过程中”的用心所在了。
大自然的节律(审美规律),往往隐匿在繁杂的表象之后。黄显之先生在他的油画艺术中,真正做到了“全力以赴、竭尽全力”地透过表象,不断地追寻着那些审美的节律—节奏、旋律、均衡、比例、对比、互补……并使用自己特有的绘画语言,表现出“属于黄显之的”“站在大众立场的”“充满生命(生存)的精神”的油画作品,雅俗共赏,经久耐看。因此,也得到许多观者的共鸣。
(作者为黄显之次子及其绘画艺术的研究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