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t 274
傅抱石(1904-1965) 听泉图
立轴 设色纸本
估价(人民币):6,000,000-7,000,000
成交价(人民币):9,315,000
题识:新喻傅抱石,重庆西郊金刚坡下。
钤印:抱石私印、踪迹大化 收藏印:重远堂
尺寸:109×59 cm. 约5.8平尺
展览
“纪念傅抱石诞辰105周年回顾展”,(北京)保利艺术博物馆,2009年10月30日至11月10日
出版
《傅抱石全集·第二卷》第136至137页,广西美术出版社,2008年3月
《傅抱石名作精选集萃·纪念傅抱石诞辰105周年》第98至99页,文化艺术出版社,2009年10月
《三希堂藏书书系—近现代绘画·傅抱石》第202页,线装书局出版社,2013年
《嘉德二十年精品录—近现代书画卷·三》图版1026,故宫出版社,2014年5月
简介
说明:《傅抱石全集》将此幅《听泉图》创作时间大致定于1945年,正是傅抱石山水艺术的鼎盛时期。
抗战期间,傅抱石居住在重庆歌乐山金刚坡下,雄奇壮美的蜀地山川给他无尽的创作灵感,确立了其屹立于中国画史的山水面目,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抱石皴的创立。1944至1945年,“抱石皴”全面成熟,破笔乱锋,辅以适当的色墨渲染,使画面愈发浑厚华滋。两年之中,前段时间以短皴为多,后段时间则长线条出现较频繁,故而给人的感受也更加直接、强烈。
此作笔墨肆意飞动,酣畅淋漓,正符合1945年的特征。主峰以散锋乱笔披拂而下,向左弯曲的长弧线交织错落,为看似纷乱的线条赋予了某种韵律感,亦使山体更富立体感。峰峦上部线条较细,少用点厾,渲染也仅以淡淡的赭石与水墨。右侧山峰则墨气较重,中景矮丘用笔短而密,点厾亦繁,并加花青,两者共同构成了画面的中间调。近景的坡岸以浓墨层层渲染,一片淋漓而又笔笔分明。泉水、茅屋、水榭、草木,借由线条、明暗、色块的区别,在强烈的对比中和谐交融,亦营造出景深。在浓重墨色的映衬下,左下的泉水和白衣高士则格外醒目。放纵的笔墨,成就的却是恬静的氛围,完全达到了傅抱石“使画面动起来”、“二者相和,适得其中”的目标。
通幅因“抱石皴”的运用,物象的轮廓变得模糊,同时明暗对比更加强化,仿佛大雨过后,山中雾气升腾,阳光从高处照射在主峰上,而山谷深处则一片幽暗。雨水化作泉水从山间各处倾泻而下;溪水暴涨,发出阵阵轰鸣。这样的景色,仿佛是从现实中截取的某个片段,而古衣冠的高士则赋予画面写心和永恒的意味。
据沈左尧回忆,“壬午画展”时,常常一幅画有多人重订的情况,傅抱石只好一一满足。然而这些“重订”作品,仅构图基本相似,幅幅不同,从中可见其胸中丘壑之富。此幅中屏风式的横列峰峦,在傅抱石的作品中颇为少见,却恰为画家无尽激情和创造力的最好证明。